发布时间:2019-04-13
一个眼科医生的自我修养,值得你参考
《言医序》中说:学不贯今古,识不通天人,才不近仙,心不近佛者,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,断不可作医以误世。 由此可见先辈对从医者的学识、品性要求之严。 为医者已属不易,加
由此可见先辈对从医者的学识、品性要求之严。
为医者已属不易,加上这几年,医患关系屡屡被推上焦点,医生流失、医学生生源质量下降,这些问题导致医生的成长越来越不容易。
刨除医院和社会关系这些非主观因素,作为一名医生该怎么成长?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修养呢?
郑州大学眼耳鼻喉医院(郑大二附院眼科)主任医师周瑞雅,从医37年,从她的感悟中,你或许可以体会到一些东西。

周瑞雅教授说,患者找你看病,肯定是抱有很大希望,你首先要做到的,是解决他们的病痛。
解决病痛靠什么?
自然是过硬的医学水平和技术。
周教授分享了一个几年前的病例:
12年前,一对父母抱着4个月大的孩子,从郑州某医院找到周教授,哭诉自己孩子一直哭闹、流泪、不睁眼,当时某医院诊断的是“角膜炎”,开始住院治疗。
入院治疗期间,每天给孩子眼睛打针,但是,孩子情况并没有好转,反而哭闹更加厉害。
这才慕名找到周瑞雅教授。
周教授小心扒开孩子眼睑,发现情况有些不寻常,可能并非简单的角膜炎,后来经进一步检查,确诊为先天性青光眼。
周瑞雅教授为孩子进行了手术治疗。手术非常成功,患儿视力、视野至今仍是正常。
据周教授介绍,青光眼是一个终身性疾病,术后一部分患者仍需用药才能控制,一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手术。
对于儿童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,要求更高。
要想本领过关、技术够硬,勤奋和不断学习密不可分。
业精于勤,我国著名外科学家、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,九十岁高龄仍坚持每晚八点进书房,埋头读书写文章,直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。
周教授告诉小编,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,一天不学习,很快你就落后了,吃老本在医学上是行不通的。
对年轻时候的周教授来说,“以院为家”很正常,深夜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很正常,医学是个复杂的学科,你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,是不可能真正看懂患者的病情变化。
“我们做不到引领,但最起码要做到同行”,知识更新如此之快,若是没有能力和天赋成为行业的领军人,最少也要充分了解前沿技术,掌握最新最成熟的治疗手段。
必备沟通技巧,说话要有“水平”
如果说医生的专业技术是硬通货,那高明的沟通技巧就是医生典型的软实力体现。
和患者谈话,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医术。做医生不仅要治患者身体上的病,还要兼顾他们的心理健康。
为此,周教授特意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。
周瑞雅教授提到,你(医生)不经意的一句话,可能直接就解决了病人的问题,也可能让他们更加惶恐,这其中的关键,是你能否能准确把握住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,并通过恰当的谈话技巧和方式,巧妙而不失真得反馈给他们。
医学是复杂的,影响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变量太多,所以医生的诊断非常谨慎,这也是为什么你看一个头疼、腿疼医生可能给你开一堆检查的原因。
这也是一个医患的矛盾点所在,患者可能会想:我就看一个头疼怎么给我开这么多检查?诊所里十几块钱搞定的在这儿花几百…..
老蔡自己,就收到过很多类似的抱怨。
症结在哪?沟通不足。
医生要让患者知道,开具的每个检查目的是什么?看病费用都花到哪了?你让患者明白、心服,患者就觉得你行。
病号多不能成为医生给患者解释不到位的原因,这不是买卖货物,“量大价从优”。
门诊的高效沟通,在于医生说10句话,10句都能切中患者“要害”,患者的焦虑、疑问和不安也都随之解除。
解了患者心病,身病才更容易解决。
高明的沟通不仅体现在门诊上,还在于手术前的谈话。
没有医生敢保证100%的成功率,这就决定了医生在跟患者沟通病情的时候,要把可能的并发症交代清楚。
谈话技巧在这儿会发挥大作用。
如何既让患者知悉这些信息,又不至于“吓着”他们导致手术不顺,这个是关键所在。
周瑞雅教授的做法是,尽可能跟患者详尽沟通,不过分强调手术并发症,把患者疑问一个一个解决。
周教授每次和患者、家属沟通谈话,手里都拿着眼球模型,沟通完之后都要问一句:你们听懂了吗?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了解了没?不懂的地方我再给你们说。
让患者明明白白治疗,也会得到他们最好的配合,哪怕会花费不少时间。
有人会有疑问:医生这么忙,哪有空把时间都“浪费”在跟患者的沟通上?
对此,周教授说,“术前谈话一定要做到位,打消患者和家属顾虑、取得他们信任和配合非常重要,有人说浪费时间,但我觉得这个时间‘浪费’得值。”
周瑞雅教授进一步解释到,患者得了某种疾病后,他会在网上大量搜集相关信息,看得多了,对自己的病情自然有更多理解,久病成医有其道理所在。
所以,多花一点时间跟患者和家属讲一讲,他们对自身疾病认识会更加深刻,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也会更加信任和配合。
跟周教授聊之前,亲眼见了她跟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过程,耐心和详细程度令人惊讶,患者和家属最后都特别满意,医患气氛很融洽。
“保护”自己的法宝:管理情绪
谈这个话题其实多少有点“悲哀”,医生本是个令人尊敬的职业,但迫于现状,却不得不掌握一些技巧来“保护”自己也最大程度避免矛盾。
周瑞雅教授称,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,很多矛盾甚至伤医事件都是医患双方未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所致。
医生和患者一样,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情绪,但周教授强调,一个巴掌拍不响,遇到不公平的事儿或不讲理的患者,可以沉默、可以短暂离开,一定不要正面冲突。
周教授前天遇到过一个60多岁的女性患者,当时她在排队就医;
这时候来了个孩子,眼压高,有可疑青光眼,情况也有点急,周教授先给孩子看了,结果这个60多岁女性患者不乐意了,大吵大闹、不依不饶。
心想,这种情况也能理解,毕竟大家都在排队,谁不想早点看呀。
但周教授接着说:“这个孩子来之前其实已经电话预约过了,人家确实是排在前头,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,大吵大闹的...”
当时,周瑞雅教授心平气和跟患者解释好一阵,依旧调和不了,她起身离开。
“一个巴掌拍不响,感觉有情绪了立马起身,不要在冲动之下说一些不合适的话,那样会加剧矛盾,特别遇到高血压病人,更麻烦。”
周教授说,对待任何一个患者,静下心来,患者大多也会平静下来。
有句话总结得很到位:太多伤医事件,是由于医患双方未能很好得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患者的关注点大多在自己“人财两空”,医生的关注点大多在“自己的尊严和患者的无理取闹上”。
所以,换位思考,医生想想患者身有病痛,不容易、不顺利,或治疗效果不好,钱花了病没好利索,大概多多少少就能理解患者的心理。
让患者知道,钱花到哪了、这个钱花了之后能大概收到什么效果,是医生应该跟患者沟通到位的地方。
针对矛盾点的沟通,才是有效的沟通。
胆大心细,畏首畏尾长不了本事
跟周瑞雅教授聊完医患沟通,突然有个疑问:大夫对患者如此“迁就”,在手术时岂不是很可能畏首畏尾、放不开手脚?
周教授说:“不,这是两个概念,给患者看病、手术要胆大心细,畏首畏尾长不了本事。”
周教授强调,胆大的前提是心细,手术时要全神贯注、心无杂念,手术效果怎么好就怎么做。
正跟周教授聊,来了一对母女(猜测),提着水果专程来感谢周教授,从交谈中得知,这个女儿是周教授好几年前的病人。
当时她(女儿)在医院看其他病,周教授刚好跟她迎面走过,突然停下脚步,给她说了一句话:“你眼球怎么看着突出来这么多?建议去查查看怎么回事......”
她听从了周教授建议,去查了眼底,结果发现是眼深部的占位性病变,导致眼球突出。
后来,她做了手术,眼睛恢复正常。
就这样,当时周教授一个眼神、一个提醒,救了一个孩子的眼睛甚至生命。
而这个结果,是周教授的心细、善意和责任感造就的。
周瑞雅教授零零碎碎说了很多,从周教授这些经历和感悟中,体会到了一名优秀的医生是如何锤炼自己的,这个锤炼,既有“身”,也有“心”。
医生成长不易,大医更是难为。造就一名优秀医生,不仅需要医生自己的努力,还需要你、我和社会全体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土壤,对他们多一丝关怀、多一份谅解和尊重。
- 上一篇: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聘优秀护理专业毕业生
- 下一篇:得了弱视怎么办?
热点阅读
- 05-09夏季护眼,哪些食物要常吃?
- 05-13河南省第一家引进融合视觉老视矫正
- 07-11眼药水千万不要"乱"滴!这才是滴
- 09-07视网膜脱落手术痛苦吗
- 12-30医院配眼镜 医院配镜为什么那么贵
- 07-12不是作秀!18000元免费近视手术,助力
最近更新
- 04-20青光眼治疗常用降眼压药
- 04-20青光眼以视神经节细胞治疗
- 04-13什么是色素性青光眼?
- 04-13先天婴幼儿型青光眼原因及治疗
- 04-09眼附属器外眼眶外伤的治疗
- 04-09眼酸碱化学伤临床表现与并发症